2001年7月1日,是封開縣河兒口鎮竹灣村民驕傲的日子,這一天該村喜事連連:竹灣公園、竹灣種植技術培訓中心竣工落成,八名黨員舉行集體婚禮,竹灣村黨支部被評為先進黨支部......一串串的喜事訴說著一串串的故事。
竹灣村位于粵西邊遠山區,三面環水,一面臨山,交通極不方便,被稱為封開縣的“西伯利亞”。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,昔日這里的村民非常貧困,人均收人在全縣人平線以下,人民提起竹灣就搖頭,姑娘找對象一聽說是竹灣的小伙子就沒有下文了。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,30多年前的一天,有個青年結婚,那天正下著大雨,當青年與新娘回到河邊時,河水正高漲,木浮橋被沖開,青年只好背著新娘過河,誰知腳下一滑,把新娘跌到了河中間。后來新娘被嚇跑了,卻留下這句順口溜“結婚新娘躺進河,有女不嫁竹灣郎!”
1994年,竹灣黨支部帶領群眾利用豐富的河灣河灘,大力發展篙竹種植業。為了增強村民種竹信心,當地鎮委與竹灣村黨支部采取強有力的措施:一是村干部與黨員帶頭種竹,要求每人種竹一畝以上;二是鎮委與信用社為支持竹灣村民種竹業,實行“種竹專項無息貸款”,解決群眾資金緊缺問題;三是當地鎮委與竹灣村黨支部多方籌資50萬元,建起了竹灣大橋,解決了群眾“行路難問題”,做到路通財通;四是為群眾尋找篙竹良種,同時聘請有關專家進行技術指導。銷售上同竹業公司掛鉤,確保篙竹能順利賣出去,解決了群眾后顧之憂。由于措施得力,竹灣村民種竹熱情高漲,當年就種下篙竹1000多畝,人均種竹一畝多。第二年春,繼續擴種2400畝,將所有河灘、河岸、山邊、屋前屋后都種上了竹,竹灣成了竹的海洋,也成了當地篙竹生產的中心。1996年,竹灣出產原竹30萬支,收人70多萬元,1997年產原竹200萬支,收人達500多萬元。1999年,竹灣村委將原來民辦企業改為竹器加工廠,實行深加工,增加了竹子的經濟價值,使得經濟收人成倍增長。年全村總經濟收人達一千多萬元,人均收人列全縣榜首。人民的生活水平像芝麻開花節節高,家家戶戶住上了小洋樓,電冰箱、空調等現代家具都有了。今年初,該村上了“網”,成為該縣第一個“上網”村。
竹灣富起來了,各項喜事接連不斷。去年底,全縣兩個文明建設表彭大會在該村村委大樓舉行,該村榮獲兩個文明建設特等獎,黨支部也被評為先進黨支部。去年底,縣委決定興辦“竹灣種植技術培訓中心”與竹灣公園。時,為改變人民對竹灣村的婚俗歷史偏見,推進易風易俗文明新風尚,縣委還決定趁建黨80周年之際,于今年7月1日舉辦竹灣村首屆集體婚禮,四對新人在縣委領導主持下共結美滿姻緣,為竹灣婚姻史寫下了美滿燦爛的一頁!